本人去年下半年有幸成为学校宣传报道队伍里的一名新兵,现在还处在摸索学习、模仿借鉴阶段。“让学校报道更具‘人文情怀’”,这是我对自己今后在学校宣传报道上的要求与目标。也许有人会说讲情怀有点虚了,心有点高了,目标有点大了。但套用马云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今天我将从三方面讲一下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路径。
一、学习
学习主要是指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写作技巧的学习。
从身份上讲,我们是一名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上好课教好书,对于这点我一直这么认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是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是用教育者的眼光或者是角度去报道学校的教育故事或是事件。我个人觉得这是与媒体记者看教育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教育相关理论的储备、对教育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等方面要明显优于他们。通过不断的教育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也一定可以帮助我提炼手头丰富的学校新闻素材,提升报道的高度。
写作技巧的学习也非常必要。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对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结构怎么排,标题怎么拟,导语怎么写,怎么去遣词造句,这些会花去很多时间。有时一个上午都憋不出一篇四五百字的报道。后来我就去找那些被评为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平时有空就看一看,学一学。如重大题材报道的重要作品之一《在大海中永生》,每次读来都会有收获。如新闻特写,被称为一秒七神话的《“飞天”凌空》,也给我很大启发。还有我们每天看的《都市快报》,最后一版每天都有由当天天气引出来的文章,都起码一千字以上的,这也着实不容易。很多时候也许换个角度或是换段导语,就又可以撰写出另一篇报道了。
二、实践
实践部分就是具体到新闻报道的写作了。这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和目标:
1.讲好故事
“一个好故事胜过十个大道理”,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要把故事写好,让它打动人。去年有一篇题为《刘希平厅长实地“聆听”义乌教育“好故事”》的报道,“听了朱国清局长在暑期局长读书会上讲的几个小故事后,我就决定要来义乌看看。”这是刘厅长的原话。我就好奇了,这义乌教育故事怎么好了。后来我就找到哪些局长们在读书会上的讲话稿。当大多数人在汇报思想、工作总结的时候,义乌局长的讲话由几个小清新的故事引入,难怪会让刘厅长既在会场认真“聆听”又到义乌实地“聆听”。讲好故事就是更多的关注到老师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内心的声音,让他们的声音多出现在报道中。以后将多进行教育故事的写作与报道,描写鲜活生动的人,叙述五颜六色的事。
2.适度发声
适度发声指的是适时适度地阐述自己对教育事件或是故事的观点。讲教育故事、对教育事件进行报道是一种宣传,对故事、事件进行正面积极的评论、阐述观点也是一种宣传。对教育舆情的判断与引导也应该是学校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选择的写点教育评论,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提高自己的新闻敏锐度。有时因为事件报道的需要,可能会有些言不由衷表述。但评论一定做到就事论事、观点鲜明、言之有理,不仅要破题,更要立意。
3.敬畏文字
敬畏文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杜绝错别字以及其他明显的语法错误,这一层就不赘述了。第二层遣词造句严谨性和表达意思的真实性。在写报道的时候,我们对头尾都非常的重视。都希望标题新颖,导语精彩,最后结尾再在理论上上点高度。这都是我们大家的通常做法。这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不做标题党,不做过高的理论拔高,评价比较以客观数据作支撑,多斟酌文字,做好自家文章。拔高未必真英雄,低调未必不出色。
三、添彩
1.抓住热点
与时俱进抓热点,也是一种人文情怀,有时候可以去策划新闻。比如抓现在的一些热门词“供给侧”、“精准扶贫”、“补短板”、“选择性”等等;或是在相应的时间节点上,如三八节、植树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去策划新闻。有时候也许既可以丰富了学校的教育活动,又抓住了热点,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什么把“抓热点”放在补充这一块,我也有我的考虑。很多时候抓热点的活动往往形式化,变成了为新闻而新闻,这就有点变味了。我觉得还是要保持定力,在素材的提炼与角度的切入上下功夫。所以“抓热点”只能是添彩,这还是基于“人文情怀”。
2.拍好照片
这一点原本不想提的,要拍好照片难度太大了。其实传统媒体很少用到照片,好文章好故事本身的写作要求就是呈现画面感。现在就微信里照片特别多,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好像看图说话变成了一种趋势。最近我们学校开通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可以用一天两天慢慢写,照片在于捕捉瞬间,细处体现人文。基于讲好故事的考虑,照片要多抓细节,给人物特写,大场面打动不了人,我们的拍照设备也拍不好大场面。拍好照片除了自己摸索,也希望能组织我们这些通讯员进行专门的摄影培训,提高我们的拍照水平。
让学校报道更具“人文情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服务学校。“陌上少年来自迟”,我这个年龄刚开始从事学校宣传报道工作也许是有些迟了,唯有保持学习的姿态,保持进取的姿态,不遗余力,不负职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定是通往目标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