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读书>>阅读思考>>正文

禅师教师禅心师心

《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6年03月28日   文章作者:祝康雯   来源:实验小学   点击:[]

暑假里,我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又一大作《跟禅师学做教师》,很是惊讶。因为谢云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他的网名“江湖一刀”那样,似乎更多的是血性、热情、诗意,甚至江湖义气,与谈佛说禅多少有些心性和智慧上的区隔。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却生出了许多感佩。这几年,他的确是下了“真功夫”:从禅门典籍中重新悟道,对教育、教学有了返本归宗又别开生面的发现。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开启,更是源于他对教育这一职业坚守的生命自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习得为师之道,还能学到为人之道,更能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现实,成就美好自我。

《跟禅师学做教师》是谢云老师继《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之后的另一本与佛学、禅宗有关的书。这位从不信佛、从未参禅的文学巨匠,居然连续写了两本禅与教育的书,而且“似乎仍感到意犹未尽”,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翻开书本,自序后便是目录:

第一章像禅师那样修行:永怀一颗禅心

教育就是点亮心灯

禅,从一盏灯开始

教师就是“燃灯人”

心灯不能灭,心灯更要亮

哪个孩子不是好孩子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

鲜活生命,岂能预设标准

教育,就是让人通过教育变得更美好

每个孩子都是“天地间独此一份”

要爱,更要会爱

教育类似农业

教师的工作,就是播种

会爱,比爱更重要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人生的本质就是等待

等待,是教师最美的语言

一株野草也可能开出一片惊喜

能不能像母亲一样耐心守望

无限相信,就有奇迹

有坚信,才能更坚定

教师需要“勇敢”地相信

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样子

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深处

从自心出发,才能“明心见性”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好教师当与学生“以心印心”

始终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

“小声点儿,别让孩子们发现了”

有童心,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孩子

童心就是“禅者的初心”

好教师应该始终是“长大的儿童”

你是你自己的解放者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你自己就是“铁壁”

从来没有救世主,“解放”只能靠自己

第二章像禅那样参学:悟得满腹智慧

第三章像禅师那样示教:育出万千花朵

第四章像禅师那样精进:保持美好状态

后记禅能使教育更美好

单看目录,就能感受到写作者那颗血性之心已被禅化,变得更加柔软而又充满智慧!

翻阅第一章的首篇“教育就是点亮心灯。”

从作者举的公案,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我再一次领略“从心开始”的重要性。对不久前刀哥的那句:“只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体会更深。

“教师一言,点亮心灯。”教师只有永怀一颗禅心,做一个燃灯人,把学生的心灯点亮,后继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你再苦口婆心,也只是一厢情愿,干着急罢了。而且遇到阻碍,你的心灯不但不能灭掉,还应更亮,照亮自己,引领别人。这样,教育才会有“微革命”,汇聚更多同道,互相温暖,直至美好。

教师成长必先从心灵的觉醒开始。阅读谢云老师的这本新著,让人的心灵得以重新洗涤。在他的文字里穿行,阅读者如同伴随交响乐的节奏,在“禅心、智慧、知行、升华”中漫步,既不会腻于空谈心灵、缺乏实践之感,亦不会束缚于制式教条般的规章步骤。这实为当下面对教育变革而焦虑不已的教师重新寻回心灵活水时必读的一本好书!

从1998年毕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教师这个行业干了整整17年了。回想这17年的种种经历,我不得不问:我们看护好自己的心灵了吗?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大的、小的、深的、浅的。我想每一位老师的感受都会和我一样,那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坚守着自己的那艘小船了吗?在改革的劲风中,我们坚守住自己的那片花园了吗?仔细回想起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刚入行的时候,也是头脑一热就开始自己的课堂改革,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试验品”,试验着一种又一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成绩上没上去是小事,但是自己却落了一个敢于“进行课改“的美名,而我们的学生却在这翻来覆去的试验中被弄得晕头转向!

我不禁想起我的学生时代,回忆起自己的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回想起自己的课堂生活,感觉却是那么的温馨和舒适。我想我们所有的70后出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悟,那时,并没有什么课堂改革,并没有什么教育改革,什么名师啊、名校啊,这些词语都不曾出现过。但是,那时的教学生活却是如此地令人难忘,那时的老师们总可以有自己的教法,他们总可以安下心来,静静地思考自己的课堂,经营自己的课堂。

时代总是在进步,可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教育进步了吗?与小时相比,作业多了,辅导班多了,新奇的东西多了,名师多了,骨干教师多了,教学模式多了,但是,纯天然的游戏少了,自由少了,笑声少了,田野的风景少了,快乐少了,这些东西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记忆,这是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谢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这样写道:文化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就像一坛好酒。尽管动荡频仍之际,也有文化盛世,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打扰的从容与优雅,就像植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不被破坏和叨扰的生态里,才能根深叶茂,自成天地。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地经营。

读着上面的这些文字,我深有同感。现在想安安静静地教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总有那么多的活动,那么多的竞赛,那么多的检查,能静下心来教书都觉得奢侈。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抱怨、迷茫、困惑,都很正常,也都很无力。让自己保有一颗安定宁静的心,沉下心来上好自己的课。我们在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不能违背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它自身的生长原则。就如教育的变革,它需要的是教师心灵的浸润,需要的是静待学生生命成长的耐心,需要的是一种如陈酒发酵般的时间的酝酿,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一种敬畏。在敬畏之中,我们更应该做到恬然和淡定,从容与优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那种急躁和盲进!

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为了上出一节所谓的高质量的优质课,将一些名家大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强行地让孩子按照她设计的教学环节往前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更有甚者,一节课反复地排演无数遍,甚至于每个问题都指定固定的孩子来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有自我吗?还有灵性的流动吗?

对于旷土,园头和尚采用的做法是“松动旷土,因为泥土中也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他们就有机会茁壮成长!”

想想,也不必纠结,一个鲜活的生命,胜过枯枝与旷土百倍,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当然,“我们拼的不是汗水心血,而是时间和耐力,你再急没有用,再慌也没有用。”

上一条:为孩子们的将来,加油! 下一条:读《教师阅读地图》,开启教师专业阅读之旅

关闭